
练瑜伽被两个男教练嗯 健身房内的禽兽教练h
今天读《道德经》第十一章“有以为利,无以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大意为:三十根辐条集结为一个车轮,正是因为它们腊成一个圆形的中空之处,才能连接车轴,成就了车轮的用途;揉和黏土制成陶器,比如:杯子、盘子等,正是因为它留有中空的部分,才成就了它的盛水、装物之用途。开凿门窗建成居室,正是因为它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居住的用途。所以,“有”给人方便之利,而真正发挥着作用的却是“无”。看到这段经典,激发了我对教练思维更深的领悟。
正好前几天刚从第五期商业教练课堂回来,作为一名跟过无数次管理教练和商业教练课程的资深助教,笨笨地边当着老写板书的“老板”,边从旁观察和体会学教练、做教练和教教练的不同角色感受,发现不论是学、做还是教教练,最最重要的就是教练思维的转换,而教练思维转换的关键就在于对“有”和“无”的深刻理解和相互切换。课堂中沈老师经常讲:一个优秀的商业教练头脑中应该除了架构之外别的什么都没有,就算有再多的知识也要放空……最初还真的不能理解,既然说什么都没有那架构又是什么呢?头脑中有架构不也是“有”吗?直到在课堂上看到一个现象:一些知识层次比较高逻辑性很强的学员教练思维转换得很痛苦,反而一些知识层次不一定很高但直觉较强的学员思维转换得自然很多,总结发现可能是因为知识化的头脑中方方面面知识很多,这种知识会将头脑塞满,自己的想法太多,习惯性地替当事人思考和想出主意,很难专注聆听当事人所说,做不到有效发问,而直觉较强的人头脑中更多的是结构化的思维框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有”,这种结构化思维类似于沈老师所讲的架构,就像杯子、盘子或者门窗,是有结构的“器”,它可以是不同的形状,但是有方向能容纳,形成一个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无”,只有当教练的头脑中搭建了这种有架构的空间,才能不带任何评判地专注聆听当事人,并运用有架构的简单问话引发当事人的思考,同时因为有架构又能把握当事人思考的方向,能敏感地捕捉当事人说话中的关键词,协助当事人提炼其价值。
有和无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从教练思维的角度来理解所谓“无中生有”,教练的“无”才能引发当事人的“有”,同时教练头脑中又要“有中生无”,这个“有”就是架构,其他一切知识性的东西在教练角色的当下都要清零,变成“无”,就像杯子和盘子形成的可使用的空间,则发挥了引发当事人智慧的作用,“有即架构”对应使用价值,像杯子、盘子等,可以盛水、装物,“无即放空”对应内在价值,之如杯子里的空间,价值在于引出当事人的“有”即智慧。
通过这几年企业教练的学习和实践,对于教练思维“有”和“无”的相互切换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许感悟,我想分别从学教练、做教练和教教练三个角度来分享,不一定正确,抛砖引玉期待共同思考和探讨。
首先从学教练的角度,我记得自己刚开始跟着沈军Colin教练学习的时候对于沈老师的问话设计并不理解,每次问话时都习惯性地夹杂着自己的语言和词语,并且自己在问的同时脑子里还在嘀咕“这话是这么问的吗?”“问这话当事人能听得明白吗?”“TA知道我是要问什么吗?”……带着这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弱弱地用自己理解的不标准问话去问当事人,结果当事人的回答往往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被各种演绎和描述带着如逛花园,非但事实没有呈现,连与当事人的教练关系都没有建立,自信心那个受打击呀!后来琢磨为什么同一句话沈老师问出来和我问出来区别咋就那么大呢?渐渐发现其实沈老师的问话每句都很简单,就那么几个字“发生了什么?”“这里具体指的是?”“实际上你这里要的是什么?”“都有哪些表现?”“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举个例子”“这里要摆上数据的话我们该怎么摆?”“还有呢?”“我们先看哪一个?”……看似简单的问话却句句能让当事人思考,象剥洋葱一层层展开让当事人看清楚事实,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或者语气轻一点和重一点,当事人思考的方向都会有变化,关键是火候的把握,什么时候该问哪句话,问到什么程度合适,何时要平铺何时要聚焦……这些都是沈老师23年来在教练实践中积攒下来的功力,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直觉,从他脑子里直接蹦出来的……作为学生我们只有先听话照做,课堂上认真听沈老师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沈老师在案例点评时的每一句问话,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问?可往往我们会习惯性的忽略沈老师的问话,而去替当事人思考,总是替古人担忧,这还是说明我们脑子“有”自己的想法,此刻要全部清空,聆听沈老师有架构的问话,这些架构就有如前面说到的杯子,脑子里面要有个杯子(架构),当然这杯子是可以变换成任何形状的,也就是架构是灵活的,而杯子里要是空的,过往陈旧的经验和零散的知识就像是杯子里的浆糊,它只会占满整个空间,没办法再容纳新的事物,就像当我们有满脑子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当事人的话你是听不进去的,所以再高深的知识如果没有结构也屁用没有,满脑子浆糊就是这么来的吧,哈哈!只有将杯子(架构)里的浆糊(杂乱的认知)倒掉(清空),当事人说话中的关键词才能很容易地进入教练的脑海被及时捕捉到,顺着当事人的关键词发问,教练关系更好建立,学教练的关键是先清空以往的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严格按照教练导师的问话架构去先模仿、去练习,久而久之脑子里便储存了各种看不见的空心杯(架构),熟练运用后就能灵活掌握问话架构了……初期阶段有个磨合的过程,特别是很多知识层次很高的学员,从来都是好为人师的,突然要从知道转换成不知道,从给答案到问问题,的确有些痛苦,但这是必经的过程。只要坚持下来挺过这个阶段,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自己的问话水平明显提升了,比如商业教练4期班的裴教练将沈老师课堂上说的金句记录了满满20页,专注的聆听和反复的练习让他的教练水平直线上升。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