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是以我最喜欢的孔子《论语子罕篇》里的这句话来结束本篇分享:“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一知半解的人常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而大彻大悟的人却认为自己一无所知,古圣先贤的大智慧正是我们教练需要领悟的精髓所在,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是学界和企业界关注的永恒话题。VUCA时代,管理者应该如何改善员工行为?如何提升组.织绩效?实践证明,为实现员工发展与提高组.织效能的双赢目标,教练型领导力的作用日益凸显,教练型领导更为简单、有效、实用。
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管理理论的艺术性即应用过程中的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和技巧,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一、教练式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自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以来,学术领域总体倾向于把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从管理思想史的演变来看,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流派的诸多管理理论。
哈罗德·孔茨将其概括为“管理丛林”,用以形容各种管理理论流派盘根错节。
“管理丛林”这一重要学术概念的提出,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管理学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状。
表面上看“管理丛林”的出现是由于研究者研究视角各异,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管理实践的不断变化。
随着VUCA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学术层面的研究成果在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中不断遇到“瓶颈”。
20世纪后期以来,企业教练的概念和理论在美国出现和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教练式管理已经成为欧美企业家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管理技术。
一方面,教练式管理吸收了诸多学科的理论,如哲学为教练理论提供了思想平台,管理学为教练理论进入商业及管理领域提供方法支撑,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科学则对“人”(教练对象)的关注提供了分析工具。
在企业教练这一分支中,相关的领导力理论和沟通理论则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概括的说,教练式管理吸收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理论体系逐渐系统化,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具有明显的科学性。
据悉尼大学教练心理系主任Anthony·M·Grant博士的研究,全球至少开设了20门高校级的教练学课程。
高校以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商业教练培训学校正寻求行业机构和高校的课程认证支持,在学术期刊中发表的、严谨程度更高的教练学研究成果和理论日益增多。
据领导力教练徐中博士的研究,教练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成为著名大学的热门课程,2012年1月27日的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已经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教练项目。
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顶级学府。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也陆续开设了相关项目。

练瑜伽被两个男教练嗯 健身房内的禽兽教练h
另一方面,教练式管理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已经衍生出行动教练、CEO教练、高管教练、人生教练、领导力教练、人际关系教练以及团队教练等多个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教练在应用过程中,其教练技术的运用既要使用已有的相关理论、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和充实教练理论体系;
又要在实践中发挥创造性,体现出“拳变”特征,采取适宜措施,高效地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
著名的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认为,在现代MBA教育中,应该把管理学看作一门“艺术”,而非当做纯粹的重视数量分析的学术研究。
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如果深究到根本层面,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最为复杂的,而教练式管理与传统管理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对人的关注。
例如,著名的埃里克森教练体系中的五大原则(每个人都是OK的;人们拥有所需的一切资源;行为背后都有正面的意图;人们正在做出最好的选择;改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中有四条的焦点都是在人的层面,而非事的层面。
在教练式管理的本土化过程中,由爱问公司季益祥、蔡明等开发的“行动教练”,提出了教练的“SET”原则。
即Support(支持)、Expect(期待)、Trust(信任),体现出以被教练者(被管理者)为主体、以人为核心、以人为焦点的激励特征。
传统管理是儡事的学问,唯有教练是儡人的学问,正如德鲁克所言,企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
而对人的管理涉及到人性、人格、人本、人力等多方面的理论,所涉及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
因此,教练式管理更多的是体现管理的艺术性,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二、教练式管理是一门实践的艺术
德鲁克认为,管理是实践的艺术: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拳威就是成就。
同样,教练式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最终还是体现在管理实践中。
也就是说,这种管理模式是否有用,衡量的唯一标准是:员工行为是否发生改变?组.织绩效是否提升?这就是教练式管理的实践性,也是衡量“教练式管理”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
欧洲《公共人事管理杂志》发表的一项报告说明:如果一个公司进行培训能增加22.4%的生产力,那么“培训+教练”则可以提高88%的生产力。
无独有偶,调查显示:《财富》500强的首席执行人们十有八九把他们的成功部分归功于教练的积极辅导,这一调查结果充分的说明了教练式管理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及其产生的巨大生产力所在。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