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瑜伽被两个男教练嗯 健身房内的禽兽教练h
从做教练的角度对“有”和“无”的切换又有些不同,我说的做教练是学成以后进入企业进行教练服务时,我们面对的是当事人,而当事人的类型很多、知识层面也不一样,遇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练自己要很清晰的是:教练并不是专家,当事人自己才是专家,教练的专业就是协助当事人看清,让他比原来做得更好,所以焦点一定是在当事人身上,这时教练是“无”,相信当事人“有”,有什么呢?有智慧!思考的主体是当事人,教练脑子里还是只有问话架构,没有别的,因为有架构,在当事人回答的过程中又能敏锐地区分出当事人思考的层面,协助当事人理清思路,教练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当事人有充分思考的时间,但有些当事人思考的确受阻时,教练可以进行适当的回应,这时的“无”又要切换成“有”,一种是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分享一些其他企业的成功案例,另一种就是抓住当事人说过的关键词做一些具有方向性的分享,但切记不能给出结论和答案,,分享的目的是引发当事人进一步的思考,结论和答案会阻断当事人的思考,更何况你给出的结论或答案就不是合适和正确的,会适得其反。所以在教练过程中真正回应的时间不能多,分享多了就不是教练而变成咨询了,这是教练的大忌。在课堂上经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导师在跟当事人做对话,当事人正在深入思考时,旁边一个资深咨询师同学控制不住自己的职业习惯性替当事人出了个主意,当事人立马陷入这个所谓的“好主意”中不能自拔,自己的思考即刻停止,所以我们说替当事人回答就是一个坑,截断当事人思考的深坑,教练时时刻刻要警惕!
从教教练的角度对“有”和“无”的切换是最要有水平的,沈老师总结教练学是一门智慧的学科、一门实践的学科、一门发展的学科,的确,真正的教练核心在于引发他人的智慧,而智慧的引发不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就能做得到的,很多知识点还不能随意用一些狭隘的定义去描述,以免框住了学员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所以沈老师的课程设计都是在一个个实际案例操作中让学员们边操作边领悟,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去总结提升,其中会有小部分学员不太适应,认为老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将知识点的定义很清晰的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一听就会,很快就能掌握,殊不知教练的理论重在思维构建,就像道可道非常道,其核心原理很难用文字去定义,一旦定义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并且教练真的不是学会的,而是练会的、做会的,它就像游泳和开车,理论水平再高只要不下水、不开车照样不会,所以就算教练知识点定义得再清晰,貌似当时懂了,哦,这就叫价值公式、这就叫价值链、这就叫表现目标、这就叫成果……可到实际操作中就傻眼了,比如说:价值公式是价值的最终来源,这句话到实际操作中能协助当事人做出价值公式吗?不去先模仿沈老师的架构问话进行实操是没法做出来的……对于如何更好的让更多人能尽早尽快地学会这门技术,我一直也在思考,如何将教学和实践结合得更好,作为教练导师什么时候应该“有”?什么时候必须“无”?每个章节的实操练习前的架构问话设计必须有,对问话设计的原理解读也可以加强,同时鼓励教练大胆去做,大胆犯错,严格地讲也不叫犯错,教练课堂上没有对错,也没有不好,只有更好,当学员问话不准确时,导师接过来:“这句问话不够准确,怎么问会更好呢?”时刻强调在学习期间,教练问话不准确是正常的,鼓励大家都能勇于尝试,多做练习。其实我很欣赏那些随时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又时刻敢于上台不怕被否认被打击坚持做教练演示的学员。在进行教练案例实操示范时,导师面对当事人问话时是教练的角色,头脑中除了架构其他都是“无”,同时要求旁边的学员绝对不能替当事人回答,此刻的学员需要仔细聆听的是导师的问话,而不是当事人的回答,因为是课堂教学,教练导师需要在教练和导师两个角色中恰到好处地相互切换,切换成教练角色(此刻是无)与当事人做完每一个阶段的对话示范以后,马上又要切换回导师角色(此刻要有)给下面的学员讲解刚才问话中的原理和技巧,如果说做教练,思维的转换不容易,那么做一名好的教练导师更是要有相当的水平呐,这种水平不是学出来的,一定是长期的日积月累在实操中磨练出来的,没有个十年八年是不行的,要想练出真把式就从当老写板书的“老板”开始吧,本人就是这么过来的,掐指一算离十年八年还差个两三年呐……当然,每个人资质和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还是有人学完以后马上就可以去讲课、去变现,但是否能持久我是打问号的……
写到这里,突然对于“有”和“无”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为有形和无形,沈老师致力于研究的价值链教练体系更多的注重的有形的价值链,记得他经常说:“要搞定一个人,靠的是价值观;要搞定一个组.织,一定要统一价值链。”,包括问话也会经常问到“看到什么……“而不能问”感觉到什么……”,强调的是看得见、魔得着的成果,以及明确组.织中各个层级的岗位成果和有形价值,很快能让组.织中的人更清晰看到自己的工作现状与公司要求之间的差距、问题点和优势,从而激发其醒觉性与尽责感。而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也同样重要,这种无形的驱动力是有形的价值链无法替代的,真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因为相信(信念,无形的)才会看见(成就,有形的),两者必须兼顾,当然如果没有有形的客观事物的存在,那么中空的“无”也不能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看待问题正确的态度是: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崇本而举末。“有”虽赖于“无”的作用,但“无”如果没有“有”也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颇任何一方。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