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资讯

穿青族现被改为什么族 穿青人有什么忌讳

时间:2018-10-16 14:19:00  来源:  作者:

  混合群体说

  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人(即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互相通婚融合后形成的,处于汉族社会与少数民族社会之间。这是21世纪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部分学者的观点。(见2006年《穿青人问题研究》)

中国未识别名族--穿青族被承认了吗?穿青族最全资料有怎样的禁忌

  信仰

  穿青人把山魈作为图腾,在许多生产、生活用具上刻镂图像,点化浮形。把猴作为与民族相关的动物,不许随便提到,侮辱更是禁忌,否则被认为是不敬祖宗,辱没先人的行为。山魈是猴的一种,乾隆《黔阳县志》有解释云:“楚俗多奉三霄,有天魁、云霄、洞霄诸号,即山魈之讹也。”这反映了穿青人原始图腾信仰的一些情况,到后来发展为图腾信仰一五显华光崇拜,只要穿青人生息的地方,就有这种崇拜的物质体现--“五显庙”和“五显坛”。穿青人所祭祀的“五显神”兵马是猴类山魈,即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他们以猴为图腾崇拜。过去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到十五,穿青人都要由他们的巫师披上熊皮装扮成山魈模样,各村各户追逐驱赶瘟疫,装扮的一对青年男女要随行演唱。现在他们在每年的新春时节也还要以一村或数村为单位组.织穿青人的青年男女,到各家各户演唱花灯,以祈求平安。

中国未识别名族--穿青族被承认了吗?穿青族最全资料有怎样的禁忌

  婚俗

  穿青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笔者所在的村,结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确定婚期,要历时数年之久。到了婚礼举行的时候,从筹备到成亲,时间跨度需要月余,是一个冗繁复杂的过程。

中国未识别名族--穿青族被承认了吗?穿青族最全资料有怎样的禁忌

  丧俗

  穿青人的丧葬也有一套富有特色的程序:穿青人的老人过世,有草鞋荐亡、竹棍报丧、买水浴尸、垫鸡鸣枕、火把送葬、鹊窝掩井、拔牙等七种习俗。就拿其中的买水浴尸为例,即老人逝世后,由孝子带上香、纸和金属币到井边或河边买水。到时边烧香、纸边哭死者,然后将金属币投于井中或河中,再从井里或河里取一桶水带回家,先舀一碗放在神龛上,余用给死者洗身,孝子还要喝一点洗尸水。晚上孝女孝媳用柳条蘸神龛上的水洒放死者,边洒边哭嘱死者:“要喝阳间清凉水,不喝阴间迷魂汤”。

中国未识别名族--穿青族被承认了吗?穿青族最全资料有怎样的禁忌

  服饰

  从前穿青人别于汉族的标志是妇女不缠足,喜穿细耳草鞋或反云勾鼻花鞋,脚扎青色绑带,穿三节衣,两节袖的滚花边大袖衣,拴腰带,戴大勾耳环,梳三把头。所谓三节衣,两节袖的花衣服。即衣身用青蓝二色的布接连拼凑而成,上节青色至腰。下节蓝色至小腿。衣脚用寸许宽的白布镶边,衣襟镶寸许宽的云勾花边;衣袖的主袖之外套两层活动套袖,一层比一层短,袖口大,外面套肩袖口更大,形如古代武士的护肩甲。每一层袖口均绣有云勾花边,看去如三节连成;衣袖是活动的,有二三层,穿时钉上,翻二留一或全翻于肩上,故有反托肩或外托肩之称。

  穿青人姑娘的服饰与穿青妇女的服饰不同之处是:不用青蓝二色连接,用全青色或全蓝色,白布镶边,云勾花边镶衣襟,白布或云勾花边镶袖口,衣袖不上套袖。上述服饰,由于旧社会推行民族歧视正策,强令改装,是以解放后穿青人服饰在大部分地区与汉族已无大区别。

中国未识别名族--穿青族被承认了吗?穿青族最全资料有怎样的禁忌

  语言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老辈子话”(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数地区还保持着这种方言的痕迹。如“f”变“h”,“ian”变“ie”等,一说话就知道是穿青人。由于穿青先民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母语消失,他们的语言已分辩不清,这种“老辈子语”是否是独立民族语言的痕迹,尚未查出确实证据,可能与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汉语方言有渊源关系。如今他们都普遍使用了贵州通行的人话。

中国未识别名族--穿青族被承认了吗?穿青族最全资料有怎样的禁忌

  跳菩萨

  穿青人庆祭五显坛的活动,俗称“庆坛”或“跳菩萨”。每年的农历九月至腊月期间,凡是许下愿信或父子、兄弟分家亦或人畜不旺,灾病侵扰的人家都要举办一场跳菩萨活动。以前是三年两头跳,现一辈人多只跳一次,由父亲把“坛”分给儿子,无儿无女的人家不得供奉五显坛。庆坛活动时间原为五天,现简化为三天,第一天起坛、第二天庆坛、第三天收坛,由穿青人中专门的宗教职业者“先生”(或称“道士”)主持。先生有宗派之分,称为“佛家”、“道家”、“佛串道”、“儒坛”等,一般七至十三人为一班,班头称“掌坛师”,每一班都有自己的“祖师牌”。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