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担心边关将领尾大不掉,朱元璋将宗室封到边疆,监视将领人员。即使是亲族也不免遭其疑忌,如其侄朱文正曾力拒陈友亮75天,为朱元璋赢得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朱元璋认为他“亲近儒生,心怀怨望”(孙宜《大明初略》三),残忍地将其鞭死;其亲外甥李文忠立有大功,也是因为亲近儒生、礼贤下士,被当作危险人物毒死。这类因朱元璋疑忌而亡者数不胜数。他对于老百姓也不能释怀,因为自己是造饭起家,所以担心老百姓效仿。康熙帝曾形象地描绘和分析了朱元璋的多疑,“朕颂洪武宝训,见有明太祖,屡以防边、防民为言。盖明祖本以元季起事,恐人袭其故智,故汲汲以之防民”(《大义觉迷录》第二卷,第53页)。朱元璋临死时说的“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就是其疑忌心的极好证明。
看明初的历史,我们会被其血腥而吓到。充斥洪武年间的,往往都是各种各样的杀戮,对功臣将相的屠杀,对江南富家地主的屠戮,已经对于整个人僚阶层的严苛,这些又反映了朱元璋的极端残忍,缺少宽容的性格特征。
明太祖残忍的性格特征在战争年代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敌人,朱元璋从不留情,甚至连俘虏也不能幸免。由于担心被俘士兵耗费有限的给养,还可能引起不安定,朱元璋命令常遇春斩杀俘虏,“知军中获寇军首目人等陆万余众,然而俘获甚众,难为囚禁,……就军中暗地除去了当,不必解来”(《山堂集》86卷《诏令考》),充分暴露出朱元璋残忍的本性。夺取正拳之后,为巩固朱明王朝的统治,对那些危及或有可能危及其江山的将领和人员,往往杀无赦;就连那些出于忠心而冒犯其尊严者,也经常不能幸免。
朱元璋的性格与他的江山 朱元璋如何打下江山
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开始杀戮功臣宿将,因为这些人既有才干,又立有大功,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是王朝最危险的潜在威胁。所以,战争刚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寻找各种借口,除掉心腹之患。许多功臣宿将被处死,许多家族被株连灭族。据史料记载,因受猜疑而被杀者共有十几万人。对于各级人吏,朱元璋害怕他们贪赃枉法,会引起老百姓犯上作乱,因此,为防患于未然,朱元璋不惜采取严刑峻法,利用恐怖手段震慑地方人员。据史料记载:“国初重典,凌迟处死之外,有洗刷,裸置铁床,沃以沸汤;有铁刷,以铁帚扫去皮肉;有枭令,以钩钩脊悬之;有称竿,缚之竿杪,似半悬而称之;有抽肠,亦挂架上,以钩钩人谷道而出;有剥皮,剥赃贪吏之皮,置公座之侧,令代之者见而儆惩云”(《孤树衰谈》第2卷)。
虽然,严刑峻法使明朝初年吏治较为清明,但其手段残忍,则是历朝闻所未闻,实在有伤人道。对犯错而不够杀头的大臣,朱元璋为他们准备木棒和皮鞭。一旦人员不称职或不称心,朱元璋便有可能当庭用鞭子和木棍体罚他们,看到人员们皮开肉绽惨叫连声时,朱元璋感到无比欣慰。如果仍不解气,就有可能命令金吾将军用弓箭射、甚至自己拿弓箭射他们。明朝初年的许多人员,都曾尝过板子和皮鞭的滋味,一些人员甚至恬不知耻地到处炫耀自己曾被皇上鞭打的荣耀历史,而忘却了皇帝对其人格的侮辱。
朱元璋的那些性格特征——“自尊又自卑、猜疑心极重、支配欲极强、极端残忍嗜杀”——正是他性格深层处的负面隐藏物,一旦外部危险消失,这些负面的因素就集体出现,影响他思想和行为。然后,在打造大明帝国这艘战舰的时候,作为总设计师的朱元璋便也将自己的思想融入进去,进行全方面的改造,直到满足他心意为止(当然,到朱元璋驾崩,他也不满意他打造的帝国)。
而当我们去看明初种种正治现象时,如果能看到朱元璋独特的性格特征的话,就不难理解明朝极端专制的正治体制是如何而来的。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