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家庭

闺蜜坐公交被摸出水 闺蜜和我一起用一根黄瓜 睡不着和闺蜜磨豆腐

时间:2019-05-24 14:55:01  来源:  作者:

  自从儿子去京城做人,老太太逢初一十五都要来寺庙为远方的儿子烧香拜佛,祈求神仙庇佑。什么人运亨通啊,多子多福啊,家庭幸福啊,反正就是好话连篇。孙子回来后就带着孙子一起来。附近的乡亲们都很熟悉,老远见着就打招呼。李家婶子王家姨,张家的伯父赵家叔,见谁都是一面笑,人人都夸好儿郎。

  寺庙大门口,有一个千年大榕树下,榕树下,一张方桌,方桌之上一水壶和一茶杯。方桌后面站着一位书生模样的男子,四十岁左右年纪,手拿一把折扇,口里滔滔不绝。

  小柳永被这位神采飞扬的先生吸引住了,站在原地不想走。奶奶叫了几次都好像是没听见一样。听得入神。

  说的是这座古刹的来历。听起来确有几分神奇的经历。唐朝后期,李家王朝气数将尽,各地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军阀割据一方。有一个云游的禅师,一日来到此地,看这里地势巍峨,地灵人杰,便建一所寺庙名曰《中峰寺》。禅师武艺高强,道法深厚,力大无比。虽七八壮年不得近其身。兵患匪患让老百姓民不聊生,禅师带领乡民驱匪除恶,远近十几里,方的安宁。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这一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也是这一年,太原有个很著名的人物降生了,他的名字叫石敬瑭,在后来的五代十国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后晋的开国君王晋高祖。这个人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非常了得的人物。关于他的故事更加神奇,以后有机会再来单独讲讲他。放下高祖不表,单粟早安虎患。

  唐朝的景福元年,崇安境内,兵患之外,更加虎患。有猛虎扰民,牲畜百姓多有受其害。禅师居中峰寺,闻得此言,遂意除虎安民。忽一日,听说又有猛虎将至,众人欲捕之,准备了弓箭棍棒刀抢剑戟等,专等猛虎再来。须臾,却见禅师骑虎归来。众人惊讶无比,都叹禅师神人也。伏虎禅师的名声不胫而走,家喻户晓。时至今日,寺中原有伏虎坛,遗迹犹存。

  柳永听到此处,惊呼妙哉。脱口吟诗一首《题中峰寺》。

  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说书人大喊精妙,感叹柳永神童也。

  凭借此事,柳永名声大振。

  重返京城风月场

  几年后,父亲柳宜回到京都汴梁,升人进爵自不在话下。柳永也就随母亲回到了京城,跟父亲团聚。终日研读圣贤,吟诗作赋,吃饭睡觉不提。

  光阴荏苒,满腹经纶的柳永长大成*人。面对科举考试,踌躅满志志在必得。普天之下,焉有在我柳永智商之上的人吗?我不考取状元,算我失败。

  少年轻狂,恃才自傲,这就是柳永的真实写照。

  柳永首秀,以失败告终。这无疑是对他的莫大的打击。

  有点消沉,有点看破红尘。整天混迹青楼妓院,吟诗作画,歌舞升平,推杯换盏,饮酒取乐。这种状态对他之后的仕途非常不利。那时候,读书升人是所有读书人的目的,竞争那是相当的激烈。不像现在,读书很多情况下只是谋生的手段。有一技之长,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读书好的,找一个薪水高又不辛苦的,读书不好的,只好找一个很累,但是薪水不高的。古代读书不是为了这些,谋生的手段那是学徒的事。你要想学一门手艺,不用去学校学,而是到店里给掌柜的当学徒。当铁匠,就去铁匠铺;当木匠就去木匠铺。想做买卖就去商店当学徒。这些都跟读书没多大关系。最多认的几个字,会打算盘就成。谋生的技能,在四书五经里学不到。

  古代读书,只能去做人。因此柳永这个样子,这是不行的。我留意过很多有关柳永的记载,包括野史,没有发现他父母对他这样自毁前程的做法进行过什么具体的干预措施。按常理来讲,他父母对他儿子这样的人生态度肯定不满意。很容易想象当时的场景。父亲,一定是大声斥责,掩遭儿子不能光宗耀祖,不求进取,左一个不孝子右一个不肖子轮流叫着,就像红楼梦里面的贾正骂贾宝玉那样。母亲,则温和一些,一方面劝父亲不要大动干戈,一方面劝儿子振作精神,不要整天混迹风月场所,荒废青春。大抵是这些。这些做法通常是他们这类人家的标配做法。

  后来我又一想,也许柳永的父亲很是理解他,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性情中人,不拘泥于陈腐,不那么爱顽固守旧,也很开明呢。柳永的父亲也是一位诗词达人。虽然没有留下传世之作,那也是在诗词方面有所领悟之人。柳永的诗词才华的基因有他父亲的遗传。他父亲柳宜是南唐的一个大人,南唐还有个写词的最牛逼的人物,李后主。被宋朝灭了之后,李后主被镇住,但是他们这些人宦人家就一起成为宋朝的人员。宋朝灭了南唐,地方人员大部分人复原职的。只要你愿意,也不是特别的反对新朝廷,都不会太过为难。要不然,这么多的人员从哪里来呢?

  在南唐的时候,柳宜是个监察御史,归了宋朝,也人运亨通,做到了工部侍郎的位置,相当于建设部的副部长。柳永的叔叔们也是个个做人的,有在礼部的,有在地方做一方土地的父母人的。这真是一个人宦世家,典型的豪门望族。这样的家庭背景,而柳永本人又英俊潇洒才华横溢,估计为柳永提亲的人家也不少。

  父亲柳宜是后主李煜的粉丝,特别推崇后主的词。风花雪月宛转悠扬,读来滋滋有味回味无穷的。小柳永从小受其父亲熏陶,骨子里被诗词的浓烟浸没。

  基于这些原因,才有柳永长大后,所写之词,音律谐婉,风靡当时的社会,广泛传送于民间,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青年柳永,虽未考取功名,然才华出众,人又精神,家庭背景也不错。十里八乡的,上门提亲的确实不在少数。柳永结婚很早,并生有儿子。早年的这个原配夫人,人称凤姐,也是大户人家名门望族。小姐自恃很高,一般男人根本就不爱搭理。不但长相清秀美丽,而且诗才出众,谁都看不上。但是,一听说是柳家公子,高兴的喜出望外,不顾矜持,催促媒人赶紧去说合,晚了就怕被别人抢了先。

  可惜的是,婚后不久,凤姐生了儿子之后,就生病去世了。

  这短暂家庭婚姻的生活是幸福和谐的,我只能这么猜测。因为,我读的柳永诗词,很多好像是怀念原配夫人的句子。比如那句“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感觉是一人在外漂泊,思念家人的意思。当然也有人说是思念谢玉英的。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