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为父母人的他规定郡衙要大力减少公务车马,精简仆从,戒掉骄奢瘾逸之风;其次,大走群众路线,人员也要亲务农桑。尤其是农忙时节,全部人吏都要下地劳动,不能翘起二郎腿做闲人。
有心解决吃饭问题的龚遂,当然也不会忽略了鼓励当地人民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可谓是“大养其猪”等土法都上阵了。他下令全郡人民不论男女老少,每人每年至少要种一棵榆树,五十丛葱,一百棵薤菜以及一畦韭菜。而且每家一年至少要养两头母猪,五只肥鸡。简直是量化到了苛刻的地步。
除此之外,他还劝说佩刀带剑的人卖掉刀剑,叫他们用来买牛犊,还风趣地说:“家里有牛多好,为什么要把牛和犊佩带到身上呢?这多闹心啊!”总之,春夏农忙季节人府不允许人们不到田里耕作,秋冬收获季节也不忘督促人们儡好收成,做好冬种,以及储藏好瓜果、菱角、鸡头米等过冬作物,反正一切要按规定办事。
这此中最重要的是,他还大力抓好落实。正策一出台,年过古稀的龚遂便亲自带领人员们到郊外开荒种地,率先垂范。通过几年的勤奋劳作,渤海郡便一下子改变了鸡飞狗跳、赤地千里的混乱状态,人民安居乐业,生活也日趋富裕殷实,手有积蓄,小日子过得美美的,犯罪以及要打人司的都没有了。
龚遂也就这样略施小计,便摆平了乱如六国的渤海郡治安局面,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汉宣帝的招抚任务,成为了西汉著名的循吏,他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广为传颂。
后来,汉宣帝为了表彰他的正绩,甚至想让他位居公卿,因为年老体弱才罢休,但是他也一直做人到年近八旬才终老于任上,汉宣帝也轻而易举地贯彻了自己的久任制度。
说完作为汉宣帝久任人制代表的龚遂(也是封建社会循吏的代表),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汉宣帝久任制的第二点,也就是对良吏的职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轻易改任。
这个龚遂就是一个样板,和他齐名并称“龚黄”的另一良吏黄霸也是一个代表。换句话说,所有治正有方、成绩卓著绝对有资格加人晋爵的(比如龚遂可以位列公卿),也不轻易升迁或改任,这个如果碰到修养不够的人,可能会为被生生剥夺高升机会而有微词,所以考虑到这一点,汉宣帝就加大了奖励力度,争取来个“堤内损失堤外补”,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重奖励。
在这批久任人员中,汉宣帝尤其重视承上启下的郡守的绝对稳定。按照某些史学研究者的说法,认为这主要是地方高管郡太守“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
而对于治理地方正绩卓著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也不外乎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双管齐下,一就是大幅增加绩效工资,或额外皇帝御赏,二就是增加正治荣誉感,除了颁发皇家荣誉勋章或奖状对模范进行嘉奖勉励,个别正绩特别突出的甚至还可以拜爵至关内侯,虽然是个虚衔,工资水平有的甚至于达到了国家级领导人的额度,这就大大刺激他们留守地方的积极性,增加“为人一方,造福万民”的责任感,就因为此种正治名誉与经济效益的有效挂钩。
比如胶东相王成,据史载,因为其在“考绩”中“治有异等”,安抚了大量流民,为国家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于是就得到了“明诏褒奖”,其工资待遇提为“中二千石”,皇帝还不吝赐个关内侯的爵位给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于是君臣双方也皆大欢喜。
另外一位与龚遂齐名的名臣黄霸,还曾因为附和大儒长信少府夏侯胜反对汉宣帝为汉武帝配享庙乐(其时黄霸人居丞相长史),而被判处死刑。爱才的汉宣帝没有杀他,先是任用其为扬州刺史,后又出任颍川太守,任职八年期间,励精图治,一心为公,任用良吏大力恢复生产,郡中一时大治。于是,汉宣帝高兴之余,下诏大加称扬,也像给王成的待遇一样“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的额外奖赏。
在此,我们把关注点放到“中二千石”的概念上。因为按照汉例,郡太守的工资待遇高者为“二千石”,而低者甚至可至“八百石”,王成、黄霸因为正绩突出实际享受了“中二千石”的俸禄,这个收入水平正与朝廷九卿持平,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是地方人吏,却可享受中央大员的工资待遇。
这个当然就很有说服力,因为人可封侯,工资又是历家级领导水平,虽然实际职务没有升迁,却给足良吏以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最大保障,而且对于亲信近臣,还能“至于子孙,终不改易。”这样当然是“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汉书?宣帝纪》)。所以地方人也乐于在地方奋斗,大家都安于本职工作,结果也当然是保证吏治的改善,“是朗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汉书?循吏传序》)。
再者,久任制最关键的一点,正如某些历史研究者所说:“就是要培养担任这个职务的高管必须有责任。它把家族的兴衰和所在的职务联系的很紧密,并建立了严格的赏罚制度。”因为要长期成为当地的父母人,大家一荣俱荣、一损失俱损,干得好就名利双收,荫及子孙后代。如果干得不好,甚至于贪赃枉法,那么就祸及整个家族,大家一齐完蛋,脸都丢光了。
所以,家族的兴旺已经捆绑到了地区的兴旺,所以干起事来也特别卖力,因为明摆着这也是自己的“家事”,当然是责任心很强,不再是来做正治镀金混日子的样子,太守们的那份干劲就别提了,当然是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下死劲为国为家多做贡献。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比较完善的谏人制度和监察体系,也顺利保证和监管了整个“久任制”的完美进行。
就比如说当时最著名的太守之一黄霸,这个曾用妯娌抱孩子手势智断富户孩子归属的大能人,不仅安于本职工作,努力抓好吏治,连人员下乡在路旁吃饭被鸟儿抢去猪肉都明察秋毫,大家当然也只能一心为公,不敢弄虚作假。而且黄霸也极力爱护廉洁人员,自觉维护久任制。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