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家庭

考试考得好妈妈给一次 刚考完妈妈就让我玩她

时间:2018-08-09 16:39:16  来源:  作者:

奖励是否在家庭和学校中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成绩?

  本周看了本书《奖励的恶果》(原版《PUNISHEDBYREWARDS》),阐述了奖励会伤人,值得分享。

  什么是奖励的效果?奖励的效果必须取决于它们是否能产生持久的改变,那种即使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也能持续的改变。

  AlfieKhon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利用奖励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激励计划从长期来看都是无效的。承诺给孩子好处以使他们听话,只是带来短暂的顺从。

  奖励为何会无效?

  奖励的惩罚

  在教养中我们总是被建议少用巴掌,多用糖利来鼓励孩子。但奖励完全不是惩罚的对立面,“做这个就能得到那个”与威胁“做这个不然你等着瞧”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家长告诉孩子如果表现好,周日就去动物园玩,结果过几天孩子惹恼了家长,“再这样周日别想去动物园了”,这种威胁取消奖励所产生的作用无异于动用惩罚。奖励越诱人,得到的可能性越大,未得到奖励而受的打击也越大。

  奖励破坏人际关系

  当人们为了诱人的奖励你争我夺时,会产生“冲突和嫉妒”,使得“抱怨不公平的待遇”和“争宠”相当普遍。尤其奖励是稀缺时,老师宣布每周五测验得分满分的同学才能得到五角星,得到多少颗以上五角星能做组长,能管理其他同学。那孩子有多大的可能性会帮助别人完成作业。老师教会了学生“他人都是你成功道路上的潜在障碍”,使孩子从小就互为对手,不能促进合作或者培养集体意识。

  奖励还暗示着不对等的关系,一方比另一方掌有更大拳力,当父母、教师处于判人的位置,他们的意见左右你的奖励或惩罚,孩子不会和别人互相合作,只会设法取悦“判人”,以得到奖励。似乎告诉着孩子,将来职场上如果奖励的主要依据是老板的一时兴起,你只能尽力与老板搞好关系。尤其当掌拳者是惩罚者,受罚者更要花精力打动或者奉承掌拳者。

  奖励忽视问题的原因

  用奖励做诱人,忽视了问题产生背后的原因。小朋友晚上不肯睡觉,你说“如果你这周每天都按时睡觉,我就奖励你一个飞机”,就错失了与孩子沟通为何不肯睡觉的原因,也许她希望你再多陪她一会,也许她担心床底下有怪物(可能她刚看了相似的童话故事),也许她和小伙伴闹矛盾等等。如果你的奖励诱人很大,可能她带着不满的心情,顺从你的要求,如果你的奖励并没吸引力,她就继续闹,从而变成了你不断的提出不同的奖励,飞机不喜欢就奖励汽车,或者其他。奖励不是解决之道,而只是掩盖问题和忽视原因的速效药,有时甚至只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孩子不闹去睡觉了,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做别的事)。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