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家庭

考试考得好妈妈给一次 刚考完妈妈就让我玩她

时间:2018-08-09 16:39:16  来源:  作者:

  奖励阻止了冒险

  走出迷宫最安全、最确定、最快的方法是走已被走过多次的那条路,没有创意的那条路。冲着奖励做事的人,目标不是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而是成功地获得奖励。有研究人员用实验证实了这个结果,冲着奖励做事的人更青睐容易的任务;奖励越大,会选择更容易的活儿;奖励停止时,原先获得过奖励的人会选择尽可能少作。当学生们被要求关注自己表现是否能得到奖励时,他们“在面对某项可能会让他们在公开场合犯错的任务时,选择了放弃这一提高自身技能的机会”。

  当老师提醒全班同学一项任务或一道题值得做时,往往意味这会考,这会带来高分。而父母关心孩子成绩,也是镭心多少分,没有关心从学习本身获得了什么。老师和父母都在告诉孩子上学不是为了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是选择能够分数最大化的事,不去尝试他们也许会失败的任务,以及在考卷上不会出现的题目。这里奖励就是高分数。

  奖励降低兴趣

  在奖励带来的负面影响中,我认为最严重的是奖励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结合以上四点,细思恐极。

考试考得好妈妈给一次 刚考完妈妈就让我玩她

考试考得好妈妈给一次 刚考完妈妈就让我玩她

  当一个人受到引导去考虑做某事能得到什么事情本身以外的东西时(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这就是外在驱动,与此相反的是内在动力,即享受做事本身。心理学家有大量的实验发现有形的物质奖励会对内在动力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该影响体现在“年龄跨度在学龄前儿童到大学在校生之间的参与者”进行“包括从填字游戏到猜谜等各项有趣的活动中”,而“其奖励既有现金,又有糖利”。

  自从因为做了这件事可以得奖以后,我们就无法接受没有奖励而免费做此事了,内在动力或多或少地蒸发。

  如果“做这个就能得到那个”,自动降低了“这个”的价值。如果爸妈对孩子说“做完作业你就可以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实际上是在灌输给孩子一种想法:做作业是无趣的。

  如果不把事情做好将会有什么后果,这种警告也使得做这件事的吸引力大减。尤其在这项任务只有在打败他人时才能胜出,引发竞争的奖励最具控制性,对内在动力的损害也最大。竞争导致不同程度的焦虑,从而妨碍了表现。认为自己无望获胜的干脆放弃,没有理由全身投入,缺乏动力。而得过奖励的好成绩孩子也可能会焦虑,担心不能再次得到奖励。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