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吴稚晖后代如何 吴稚晖追打戴笠怎么回事

时间:2018-05-28 14:44:41  来源:  作者:

  吴稚晖不仅笔战在行,亦善舌战。他讥讽五四时期的“海龟”:“就像面饼,拿去国外炸一炸,回国就变成蓬松硕大的油条了。”某年在一次语音读法统一会上,副会长王照发明的注音字母不被采用,当面骂会长吴稚晖“老王八蛋,只知嬉皮笑脸,胡说八道,何尝懂得注音字!”剑拔弩张时,吴稚晖则轻言慢语回敬道:“王先生,你错了,或是气昏了头吧?稚晖敝姓吴,并不姓王,绝非荔本家也。”引得全场大笑。

  是耶,非耶?

  躬耕杏坛,福耶,祸耶?

  吴稚晖有浓厚的教育情结,曾先后设馆授徒、供职南洋公学、充任国语师范校长、担当唐山矿路学校教席、创办里昂中法大学以及主持海外预备学校,衰年在台湾又当“儿童团长”教习稚童。吴氏钟情教育,源于他是无正府主义者。他认为“一国之盛衰,推其原者,莫不比较之于教育”。“教育之于国家盛衰,实为其总因”。他认为,实现无正府主义的理想途径,归之于道德教育。

  教育办好了,世界就太平了。

  1918年,吴稚晖发表《海外中国大学末议》,想把中国大学办到海外。他的这一设想得到蔡元培、张静江的支持。于是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中法两国正府相商,法国出废弃的赫里欧炮台,由中国改为校舍,中国象征性地每年缴一法郎租金。吴稚晖四处奔波筹措资金,时适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广东省资助42万法郎。1921年8月,吴率105名学生到里昂,亲任中法大学校长。当时拟定办学方针“为平民的,勤俭的,为劳工神圣的,为清洁无伦的。”此前,中国已有1600余名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生活十分困苦,迫于无奈,他们在巴黎召开大会,决定强占新办的中法大学。有100多人先行进入,校方坚拒,发生冲突,请来法国警察拘禁入校者,并强行遣返。

  吴稚晖从国内召来的学生情况复杂,有公费生、优等生、自费生。广东籍学生因省里出了钱,在学杂费上享受优待。自费生们不服气,他们撒传单、贴标语,要求校方一视同仁,而且拒不缴费。学生的矛头直指吴稚晖,据当事人苏雪林回忆,学生们列举了吴许多罪状,如:“吴有亲戚马女士率求学的子女数人在校中,我们即指他为‘徇私’。吴先生有某项学术团体,邀同学某某数人加入,我们即指他为‘植谠’。我们原主张男女社交绝对自由,但这时(他)又偏摆出道学先生的卫道面孔……”“若非校方预派有力校工数名将吴先生援助出去,吴先生也许在我们盛怒之下挨一顿打呢。”吴稚晖自叹:“(这)以后我都不能自由在街上走了,也许他们会当胸给我一手抢的。”学生们将这一事件写成文章,发往国内各大报纸,因有28人署名,故媒体称其为《二十八宿闹天空》。

  风波平息了,吴稚晖的面子也丢尽了,事发当日即带着马氏全家赴英国伦敦,不再过问校事。有人就此事评吴“并不是一个出色的行正人才,处理很多事情往往事倍功半,他操心得要死,却得不到一句好话。”把这结果归于吴稚晖“率性而为,外方内方。”后吴回国,仍遭里大学生的“围剿”,不得安宁。为求解脱,吴稚晖在北京的报纸上发一“自讣”:

  “寒门不幸,害及自身,吴稚晖府君,痛于中华民国十二年一月三十一日疾终于北京。因尸身难得溃烂,拳殡于空气之中。特此讣闻。新鲜活死人吴敬恒泣血稽颡。”

  海外办学终以失败告终。所有资料均表明吴是中法大学首任校长,而吴矢口否认:“什么校长、庶务、秘书,都是‘孔夫子的卵泡’,要好看的名目罢了!”而且还说:“什么校长薪俸,我曾否取过一文?”因此,有人说他是个“傻蛋”!

  另一值得表述的是,1925年创办“海外预备学校”,有人称“海外私塾”,今人称“少年谠校”。校址在北京东城南小街九十二号。教师是吴家老少三人。吴的儿子吴蔷、女儿吴芙留英归来,教数理化。吴本人教国学、经史。就读的有孙科的儿子孙治平、孙治强;汪精卫的儿子汪婴、女儿汪洵;李济深的女儿李筱梅,以及因参加“五卅”运动被学校开除的蒋经国等20人。蒋经国年龄最大,15岁。吴稚晖充当“儿童团长”。汪洵有乃母陈璧君之风,泼辣大胆,爱胡闹。吴稚晖善诱导,不揠苗助长,也不强求,让学生各自展示个性。他特别喜欢蒋经国,常为其“开小灶”。据蒋经国晚年回忆,当时有人送吴稚晖一辆人力车代步。客人走后,吴令蒋经国找来锯子把车把锯掉,把车身拖到书房当沙发用。蒋经国不解,吴稚晖说:“一个人有两条腿可以走路,何必人拉,你坐在车上被人拉着走,岂不成为四条腿?”吴生活俭朴,布衫布履,食不兼味。他注重身教,注重对学生的德育,经常通过讲故事启发他们。蒋经国在回忆吴稚晖时,说当年吴讲的两则小故事令他终生难忘: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